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据报道,进入8月后,某些明星演唱会一票难求的景象再度上演。某男子演唱组合所属公司采取会员制,用户充值298元能获得优先购票特权,这一做法遭到广泛质疑。在消费者第一时间上网“拼手速”的同时,“线下黄牛”与“线上代抢”等热门演唱会常见的交易也卷土重来,不仅制造消费焦虑,也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。人们不禁疑惑,规则本该简单、交易理应透明的购票行为,为何仍会让人焦虑?某种隐形权力的压榨、剥削、不公正,这些附加于演唱会消费行为的体验,实在让人太不舒服。“既然买不到票,不去看不就行了?”这样的局外人话语,显然无法说服长期浸润于粉丝文化中的消费者。一拥而上的抢购潮,助长了演唱会某些环节的傲慢与有恃无恐。虽有纠错举措,却每每无功而返,这意味着利益之网中“暗影”的强大与根深蒂固。
在公开购票平台上一票难求,但当有用户加价,甚至花费数倍票价时,那些“消失”的票却神奇地出现了。主办方与票务平台被指预留票源(通常20%-30%)流向二级市场,将约三成票源分给所谓“合作”黄牛,夸大“工作票”需求并将之转售牟利,这些票务潜规则,虽屡经媒体报道并被证实,但仍顽固存在或换成新花样继续。票务资源掌控者的精明与贪婪,普通购票者的无奈与“待宰”状态,构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买不到热门演唱会的票,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娱乐消费市场火爆的正常状况,它其实是由人为营造的心理压迫构建出来的。众人争抢门票,强化了明星光环,推升了其商业价值,为持续的收益奠定了用户基础,这便是利益相关方的核心目的。因此,除了人为制造票务的紧缺性、神秘感、并注入“抽奖”式幸运因素外,利益方还持续利用“错过即是遗憾”的话术,刺激用户非理性消费(如加价购票、借贷购票),并通过羞耻绑架,灌输“真爱粉就该不计代价”的扭曲价值观,来操纵用户的消费心理。这一充斥着欺骗与诱导的狂热乱象,无法形成积极、健康的市场。
下一篇:做好文创,侨乡亮出新名片